郑州人均读书竟比全国高出这么多!
2016年第二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发布的《2015年度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正向3亿迈进,已创新高。而根据新近公布的第13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2015年,我国国民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64.0%,首次明显超过纸质阅读。
那么郑州市民的阅读状况如何呢?郑州市推广阅读志愿者团队的创始人路毅说,2014至2015年度,郑州市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9.83本,比全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的4.56本高5.27本。
市民喜欢通过什么阅读 互联网阅读比重再度提升
郑州年度城市阅读状况调查始于2008年,这使郑州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坚持每年开展城市阅读调查的城市之一。
此次调查由郑州市推广阅读志愿者团队参照全国国民阅读状况调查方法,在全市开展随机抽样调查,从阅读量、阅读习惯、阅读趋势变化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反映市民整体阅读状况。在最喜欢的阅读媒介方面,年度市民最喜欢的阅读媒介前三位依次是:互联网、图书、杂志,分别占55%、28.4%、10.6%。对应上年度调查结果的前三位排名不变,但互联网比重再度提升,图书比重基本稳定,杂志下降明显。互联网占比自2014年首次占据榜首之后,继续以较大优势保持领先,并迅速拉大和其他传统阅读媒介的差距,特别是市民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阅读量大大提高。
在选择图书的标准方面,排前三位的依次是:“有价值的观点”53.6%,“语言风格和故事情节”28.2%,“外部推荐”11.07%。而选择“作者知名度”“图书装帧”“定价高低”的均未超过5%。
纸质图书阅读习惯稳定 郑州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高于全国
郑州市推广阅读志愿者团队的创始人路毅说,2014至2015年度,郑州市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9.83本,比全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的4.56本高5.27本。其中,有45.05%的市民一年读书5本以上,较上年增长4个百分点。在此中间,31.3%的市民认为自己比上一年阅读纸书数量增加,45%的市民认为自己有所下降,23.7%的市民认为自己保持持平。
在对待纸质书籍未来地位的判断上,85.5%的市民认为5年后纸质书籍在全部阅读媒介中的比重将降至50%以下,说明更多郑州市市民认为未来纸质书籍在全部阅读媒介中的比重将会大幅下降。同时,在对未来阅读环境的预测中,45.1%的市民认为电子书将取代纸质书,这一比例较去年增加近10个百分点;9.3%的市民认为未来无纸化学习将普及;11.5%的市民认为有声读物将增加;14.6%的市民认为电子阅读将为版权付费。
数字时代的来临 敬一丹、白岩松、于丹等点赞耳朵书房
如果说阅读是美好的享受,那么推广阅读的志愿者团队则是“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美的传播者。2004年,郑州出现了首批推广阅读志愿者——郑州市新华书店员工牺牲业余时间,以名为“诵读哥哥”的志愿者身份在全国首创面向未成年人的系列公益活动——“少儿诵读活动”。
少儿诵读活动以诵读、问答为主要形式,时间跨度近3年,连续举办近200期,累计超过2万人次的郑州少年儿童参加。随后,越来越多的郑州志愿者加入到这场传递文明的接力中来。2007年,路毅发起面向全市青少年公开招募并组建“推广阅读志愿者”团队,成为省内唯一一支专以推广阅读为目的的志愿者队伍,早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类似的志愿者组织。
现如今,面对数字时代的来临,推广阅读志愿者再次创新,打造了全新的阅读自媒体——耳朵书房,得到敬一丹、白岩松、张泽群、阎崇年、王立群、于丹、方文山、郭敬明等众多文化名人的鼓励和支持。
移动终端进行网络阅读 如何让碎片化阅读更有意义
在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网络阅读的调查中,从未使用过的市民占2.8%,认为自己使用适量的占比28.8%,认为自己比较依赖的占比32.4%,认为自己过量的占26%。说明移动网络阅读已经深入渗透市民生活。
在移动网络阅读的内容中间,认为手机新闻传播迅速的占33.5%,认为满足休闲娱乐需求的占22.6%,认为社交媒体交流方便的占15.8%,认为深度阅读素材丰富的占8.9%。从中发现,市民在移动网络阅读环境下,较少进行系统深入的阅读,多为碎片化浅阅读。
既然新技术的使用势不可挡,那么数字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追求感官娱乐的层面,而要努力往精神的更高层次去追求和体验。“时间的碎片化对数字阅读的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耳朵书房每周3篇原创好文,每周1集脱口秀,每周1次深聊活动。”路毅说,希望通过这个全新的阅读自媒体平台,让更多的人爱上读书,“目前各大平台主动向网友推送耳朵书房原创内容超过300万次,脱口秀被网友下载超4万次,单篇文章平均网络阅读量4万到5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