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报业盛会:媒体大咖盛赞郑州发展
中国晚协学术委员会主任 朱铭佐: “感动”越多城市越美
说到郑州,我想起了“一碗面温暖一座城”,很感动。在一个城市集中出现这么多“好人”,肯定有更多好人作为基数,这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民风民德,也反映出这个城市市民的道德水准。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它将激励更多郑州人向善向美。
《今晚报》副总编辑 朱康文: 典型涌现充满“郑”能量
乡村教师李灵、苍生大医胡佩兰、陇海大院爱心群体、“卖唱救孤”王宽家……这个城市发现如此多的道德典型,说明这是一个充满道德情感、怀着感恩之心的大爱之城。正是因为有这样有责任、勇担当,弘扬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群体,才塑造了充满正能量的郑州。
《齐鲁晚报》总经理 张天卫:郑报融媒“融”在了前列
记得去年郑州报业做的“王宽家”报道,后来成为“感动中国”人物典型。如今在融合、融媒发展方面又走到了前面,大手笔投资千万元新建融媒超市。这次我是带着任务来的,主要是想看看能从郑报融媒新闻超市中借鉴些什么?学习到什么?
乌鲁木齐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乌鲁木齐晚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 李永胜:多重利好助力郑州发展
郑州这几年发展有目共睹。城市越来越美,交通四通八达,经济实力在全国不断晋位,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当前郑州正面临发展新机遇,航空港实验区蒸蒸日上,郑洛新国家创新示范区获批落地……种种利好助推郑州汇聚八方来风,美好前景可期。
《西宁晚报》社长、总编辑 王总宏:为郑州软实力“点赞”
初到郑州,这个城市的人已经给了我最好的第一印象。热情好客有干劲的郑州人,让我觉得特别亲切,这离不开一方水土和深厚文化的孕育和滋养。我认为,文化的力量要远远大于经济和科技的力量,因为这种力量是精神层面的。软实力才是最强的实力,而郑州在这方面的表现让人点赞。这一点,从郑州报业集团的发展、创新和状态上也得到了有力的印证,这也是非常值得媒体学习的地方。
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深圳晚报》总编辑 丁时照:“郑州速度”令人惊叹
我们所在的城市是特区,过去总自豪于“深圳速度”“特区速度”,现在深入了解了郑州,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特区的影子。这里的一切发展得太快了,最近几年,我每次到郑州,感觉年年大变样,郑州越来越有国际范儿,我这次来准备好好研究一下“郑州速度”。
《北京晚报》总编辑 张冬萍:生活在有爱的城市很幸福
生活在一座有爱的城市是幸福的。郑州连续三年诞生三位“感动中国人物”,是名副其实的“大爱之城”。从“一碗面温暖一座城”的爱如潮涌,从李灵的艰难坚守,到胡佩兰的医者仁心,从陇海大院的爱心传递,到王宽的“卖唱救孤”……这就是“郑州现象”。
《辽沈晚报》总编辑 徐晓民:郑州印象:“厚”“大”“中”
郑州现在给我的印象有三个字:厚、大、中。郑州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五帝、夏商三朝时期的文明腹地,黄帝故里、大河村遗址等都体现了郑州深厚的文化底蕴。郑州大,是大枢纽、大产业、大都市,以打造国际商都为统揽、航空港建设为引领,“三大一中”的现代大都市正在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郑州具有独特的“天地之中”的地理优势,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轴心区,给人感觉郑州特别大气。
《重庆晚报》考评办主任 江涛:媒体融合需要“化学反应”
深度媒体融合是一种创新,它不是1+1=2的“物理变化”,而是新技术与原内容产生“化学反应”。如何更合理地运用媒体融合中心,是每个传统媒体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媒体人需要以市场的眼光来制作、推销精神产品,搞多元化经营。
银川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丁洪:聆听到中部崛起强音
郑州的发展,让我们聆听到了中部崛起强音。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是全国首个航空经济先行先试区,中欧班列(郑州)已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黄金“大动脉”。银川与郑州同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高铁开通后两市车程只有5小时,联系将更加密切。
西安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 屈胜文: 这里未来发展潜力无限
郑州城市人口还在流入,目前产业转型升级势头良好,未来计划打造国际商都,发展潜力无限。媒体与城市发展同步,地方主流媒体要力争成为区域信息集散枢纽。郑报融媒的改革将有助于深耕地方新闻资源,在竞争中赢得先机。
《澳门时报》总编辑 张先发:开放让城市更具活力
既不沿海,又不沿江,郑州闯出了一条内陆省份开放发展的光明道路。从郑州机场的发展就可以感受到郑州未来发展的气息。郑州航空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活力,也将会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经济进步新增长极和动力引擎。
(郑报融媒记者 成燕 宋建巧 侯爱敏 黄永东 张倩 左丽慧 秦华 徐纲领 石闯 王军方 徐智慧 鲁燕 张潇 文 李焱 宋晔 白韬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