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郑州准备这样做!
炎黄广场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秀清 图
(郑报全媒体记者 董艳竹 成燕) 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是传承文化最好的物质载体,守护好文物,就是守护城市历史。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郑州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市文物依法保护水平显著提升,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体系基本形成,同时加快推进三年100处以上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和三年100家以上各类博物馆建设,建设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黄河地质公园 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健 图
建设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方案》提到,到2025年,全市文物依法保护水平显著提升,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体系基本形成,文物安全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文物机构队伍更加优化,文物领域社会参与活力不断焕发,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文物工作在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彰显,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初步实现。
具体而言,我市要立足在中华文明中的突出价值和黄河流域核心示范区的重要地位,以“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为主题,以“一带三核”(打造黄河文化带和“天地之中”文化核心展示区、黄帝文化核心展示区、郑州商代王城文化核心展示区)为抓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建设黄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和黄河国家博物馆等一批精品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打造展示黄河文明重要窗口、国际级的黄河文明寻根圣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光体验目的地等中华文明标识,建设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黄河博物院 郑报全媒体记者 白韬 图
适时将文物普法教育和保护利用常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
适时将文物普法教育和保护利用常识纳入中小学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完善中小学利用博物馆学习长效机制,公布一批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博物馆基地。
提升郑州二七纪念馆、北伐战争纪念馆、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等革命主题博物馆(纪念馆)建设,讲好郑州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同时,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编制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纳入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打造特色运河文化旅游经典项目品牌。
结合文物资源整体布局、禀赋差异及周边人居环境、自然条件、配套设施和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建设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等四类主体功能区,打造全国研学游品牌城市。
重点推进郑韩故城、郑州商城、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积极支持新密魏长城纳入国家长城文化公园建设。
宋陵地处郑州、洛阳之间,南有嵩山,北有黄河,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宋陵被学界称为“露天的艺术博物馆”
郑报全媒体记者 成燕 通讯员 王羿 图
加快推进三年100家以上各类博物馆建设
《方案》提到,我市将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双百工程”建设。
加快推进三年100处以上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积极构建全国文物分布密集型城市全域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形成文物遗址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内涵突出、城市形象凸显、民生文化需求等融合发展新格局,积极将青台遗址、双槐树遗址等纳入省级遗址公园建设,推进东赵遗址数字化遗址公园建设,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
加快推进三年100家以上各类博物馆建设,打造城市重点文化“会客厅”。加强郑州运河遗产博物馆、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郑州樱桃沟早期人类起源遗址博物馆和南水北调博物馆及相关行业博物馆建设。
加大博物馆扶持力度,对评估确定为国家一、二、三级的国有行业博物馆和荣获国家级考古新发现、精品陈列的博物馆及社会效益突出的非国有博物馆给予适当奖励。
《方案》同时明确,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文博事业队伍,适当提高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开辟“绿色通道”,引进文博专业高层次人才,必要时可按有关规定设置专业技术特设岗位,不受单位岗位总量、职务、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文物博物馆单位引进的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经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可实行协议工资或项目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