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園博園部分展園美景

鄭州印象中原网2019-12-04 11:04:16

 

  經組委會研究決定,第十一屆中國(鄭州)國際園林博覽會定於9月29日正式開幕。屆時,鄭州園博園將正式開放,喜迎四海賓朋。

  目前,園博園各項工程建設已進入收官階段:94個展園已基本建設完工,公共區域開始精細化掃尾和苗木養護,運營設備正在進行安裝調試,各項展陳有序布展中。

  《致廣大市民的一封信》表示,為進一步做好地被花卉種植、展館布展、內部調試等工作,打造出精品園區,經園博園建設指揮部研究決定,即日起至園博會9月29日開幕當天下午2點前,園博園除工作人員和工作車輛憑通行證出入外,將不對外開放,禁止遊人和社會車輛進入。

 

  呼和浩特園

  “聆聽”馬頭琴的天籟之音 感受摔跤、賽馬和射箭文化

  內蒙古文化別具一格。近日,鄭報融媒記者來到鄭州園博園呼和浩特園,發現呼和浩特園展示了馬頭琴、摔跤、射箭、騎馬和胡楊等具有內蒙古典型風格的文化,非常值得體驗。 (鄭報融媒記者 王軍方 文/圖 )

  高大的馬頭琴非常醒目

  呼和浩特的蒙語意為“青色的城”,是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地處中國北部邊疆,曆史悠久。呼和浩特是內蒙古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被譽為“中國乳都”。

  呼和浩特園位於園區主入口西北方向的華中地區城市展區,緊鄰主湖區,靠近特色展園——生活花園。場地較為平整,西北高,東南偏低,占地總面積1907平方米。

  走在靠近呼和浩特園的園博園路上,一眼就看到了呼和浩特園內高大的馬頭琴。

  

 

  該園運用馬頭琴結合五線譜諧樂的巨型雕塑,來渲染升華“和諧”這一主題。相傳,有一牧人懷念死去的小馬,取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制成二弦琴,並按小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裝在琴柄的頂部,因此而得名。

  馬頭琴在蒙古語稱“綽爾”,木制琴身,長約1米,有兩根弦,共鳴箱呈梯形,聲音圓潤,低回婉轉,音量較弱。馬頭琴的演奏特點是以指甲從弦側觸弦發音,所以音色清晰、明亮,宜於奏出豐富的泛音,具有鮮明的藝術風格。

  “男兒三藝”文化彙聚在一園中

  呼和浩特園的景觀中蘊含著摔跤、射箭和賽馬元素。

  蒙古族“男兒三藝”也稱為“好漢三賽”,即摔跤、賽馬和射箭比賽。

  蒙古式摔跤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摔跤比賽時,身穿銅釘牛皮坎肩“昭達格”,頭纏紅、黃、藍三色頭巾,腳蹬蒙古花皮靴,腰紮花皮帶,下身穿套褲,脖子上掛著五彩飄帶。出場時,雙方摔跤手揮舞雙臂,然後互相搏鬥。

  射箭同摔跤一樣,也是一項具有悠久曆史的古老民族體育運動。蒙古族射箭是極富民族特色的,比賽分為騎射和靜射。

  騎射是騎射手身著緊身彩袍的射手策馬跑來,在疾馳的馬背上抽弓搭箭,瞄准箭靶射箭。靜射是射堆在地上的目標,目標是用許多皮筋制成的小目標堆積起來的,呈下寬上尖的塔形,一箭射中後,塔形目標全部倒塌。

  我國蒙古民族素有“馬上民族”的美稱。幾個人在一起放牧或路上相逢也要跑幾千米比比誰的騎術高,看看誰的馬兒快。每當草原舉行那達慕大會,近者方圓50公裏,遠者上百公裏以外的牧民紛紛趕來聚會,大家身著華麗彩衣,配上長長彩帶,顯得格外英武。

 

  胡楊雕塑展示億年曆史

  呼和浩特園裏,古老的胡楊雕塑把遊客帶回到億萬年前。

  胡楊是荒漠地區特有的珍貴森林資源,常生長在沙漠中,它耐寒、耐旱、耐鹽堿、抗風沙,有很強的生命力。胡楊林是荒漠區特有的珍貴森林資源,它的首要作用在於防風固沙,創造適宜的綠洲氣候和形成肥沃的土壤。千百年來,胡楊依然守護在邊關大漠,守望著風沙。

  胡楊也被人們譽為“沙漠守護神”。胡楊對於穩定荒漠河流地帶的生態平衡、防風固沙、調節綠洲氣候和形成肥沃的森林土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荒漠地區農牧業發展的天然屏障,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西部地區。人們贊揚胡楊是“生而不死1000年,死而不倒1000年,倒而不朽1000年,3000年的胡楊,一億年的曆史。”

  胡楊枯木雕是胡楊樹樹體水分流失後,樹木枯死,利用原生態的枯木造型略加人工修飾,形成提升景觀效果的枯木雕塑。

  

 

  銀川園

  大漠風光 展現神秘西夏文化

  在中國“二十四史”中沒有西夏史,但這並不能磨滅西夏文化的光華,反而增添了無盡的神秘。銀川園以西夏文化為設計主題,通過宏佛塔、百家姓活字印刷西夏文字塊等景點,展現了神秘西夏國的文化。

  銀川園通過展園的三進空間設計展示西夏文化。

  銀川園還建有微縮版宏佛塔。宏佛塔在賀蘭縣東北潘胡鄉,建於西夏晚期,是國內罕見的密簷式厚壁空心磚塔,通高約25米,塔身3層,平面八角形。銀川園內的宏佛塔根據現存宏佛塔進行等比例微縮,力求全面真實地展現西夏晚期的佛教建築特色。

  

 

  曲阜園

  蘊含儒家思想 每處建築均有典故

  曲阜園位於園博園華東地區展園,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是一座展現儒家思想的北方當代園林,每處建築均有典故。論語牆作為景園入口,由6面雕刻有論語名句及孔子故事浮雕的石牆組成。泮橋位於園區東側泮水之上,仿照曲阜孔廟泮橋而建。泮橋在古代是建在學宮裏的橋梁,學子入學稱為“入泮”,在科舉取仕的年代裏,跨過泮橋,象征著登仕的第一步。觀川亭源自曲阜尼山孔廟觀川亭,與石棧道和景廊組合,是連接入口區至詩禮軒的通道,也是主要的景觀組成。觀川亭名出自《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站在河邊,感歎歲月如同流水一樣逝去,激勵人們惜時發奮,後人為紀念孔子在其觀川處建亭。(鄭報融媒記者 裴其娟 文/圖)

  國際園

  異域的風情與浪漫

  

 

  加拿大本拿比園

  今天帶大家看一個獨特的展園區,這裏展現的是異域的風情與浪漫,這就是國際園。來,一起看看世界各地不同的園林風貌吧

  

 

  捷克瑪麗亞溫泉市

  

 

  南非開普敦園

  

 

  德國漢諾威園

  

 

  馬鞍山展園

  首個竣工的城市展園

  馬鞍山展園是鄭州園博園室外展園中第一個入駐的城市展園,也是首個竣工的城市展園。展園於2016年11月1日開工建設,曆時4個多月後,於2017年4月16日完工。

  馬鞍山園占地約1600 平方米,在以“引領綠色發展、傳承華夏文明”為設計理念的前提下,以劉禹錫詩詞中的陋室文化為設計依托,打造集生態遊憩、悠閑漫步、植物觀賞、追尋聖賢等功能於一體的城市展園,以典型的徽派古典建築,再現唐代詩豪劉禹錫所居陋室“陋而不陋”的意境。同時展現馬鞍山特色的地方性文化,同時運用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將生態與文化完美結合。

  馬鞍山展園入口處是放大的鋪裝和門樓標識,入口區與陋室遺風區相連接,形成視線開闊的入口空間。在馬鞍山園中心位置,是主殿及東廂房,西側是碑亭,上面刻著劉禹錫的《陋室銘》,在展示陋室文化的同時,滿足人們休憩的需要;而在主殿的正前方,是用石頭堆砌的中心花壇,花壇中間放置劉禹錫的雕像,威嚴、冷峻的臉上,透露著疾惡如仇、不同流合汙的高潔品質。

  在景觀上,馬鞍山園以臥龍池貫穿整個園區,通過對水系駁岸的處理,再結合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使園區形成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特點,同時還利用高差設計跌水,清澈的池水由跌水湧出,蜿蜒而下,碧水青山共同譜寫泉水叮咚的優美樂章,令遊客賞心悅目、流連忘返。(鄭報融媒記者 裴其娟 文/圖)

  

 

  溫州展園

  甌水尚園盡展甌越文化

  溫州展園位於園區東北角的華東地區城市展園中部,占地面積約為1830平方米,以“甌水”為題材,以水為脈,以“江心嶼”、“榕亭”、“楠溪江民居”等為建築載體,營造了溫州山水內涵和文化之源——甌水尚園。展現溫州水鄉文化景觀風貌,呼應園博園“傳承華夏文明”之理念,體現“文化園博、百姓園博”之主題。

  甌水、江心嶼等都是典型的溫州元素。溫州古為甌地,也稱“東甌”,簡稱“甌”,唐始改稱“溫州”。東甌的曆史和發展與水息息相關,當前的溫州依然體現出美麗浙南水鄉的風貌。近年,浙江五水共治、溫州美麗浙南水鄉建設取得良好成效; “印象江心”是溫州的人文地標,甌越文化經典遺存,甌江標志,四大名嶼之一,中國詩之島,江心雙塔是世界古燈塔百強之首;榕亭是溫州母親河“塘河”文化的物化表征,是濱水聚落空間的典型鄉土要素,溫州鄉愁代表之一。

  溫州展園引入了虛實對比的造景手法。大門口處是溫州世界級非遺“細紋刻紙”技法+白色鋼板,形成時尚的前景,讓遊客眼前一亮;甌水善(尚)園,以水為脈,以江心嶼、榕亭為主要構成主景,反映溫州特有的水文化印記和人文地標,同時水脈串聯“院”、“庭”、“徑”等不同尺度的空間,並配以溫州各地特色元素。楠舍內部設置成小型會客廳,設置數字媒體裝置,遊客可定期與溫州公園本地遊客互動,真實反映溫州人,實現“鄭州看溫州”。

  整個溫州展園,現代和傳統結合,材質虛實結合,既具有強烈地域文化色彩又不失現代時尚感的景觀,給遊人以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