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云”“一张网”加快智慧郑州建设
城市每天都在产生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既是城市活动的轨迹,也是城市治理的密码。
日前,记者在郑州市智慧城市综合运行指挥中心的大屏上看到,有关全市交通出行、综合研判、城市管理、应急指挥、生态环保等各领域的数据信息不断滚动更新,这些数据正在实时、精细地感知着城市的“心跳”和“脉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郑州以“数”致胜,坚持用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城市建设、迭代升级“城市大脑”,深化城市的智慧含量,城市治理现代化再上新台阶。
中原大数据中心现场李新华图
全力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功能日益强化,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效率和水平,是实现城市管理智慧化的重要一步,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搭建“智慧通道”。
我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首先做的就是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建设“一朵云”和“一张网”。
“一朵云”就是形成“3+1+1”政务云模式,即3个主业务云(移动平台、联通平台、浪潮平台),1个异地灾备云(电信平台),1个超算云,设置警务专用域、城市大脑域、视频专用域等专用域。并在全省率先制定政务云管理暂行办法和政务云实施细则,通过全市建设统一的政务云,非涉密新建政务应用已实现“应上尽上”,承载了44个市级政务部门、16个区县(市)的216个智慧政务类及民生服务类应用。同时,警务云加快了警务应用的整合和集约化部署,在全国开创了地市级公安系统各警种业务应用全部迁移政务云的先河。
“一张网”是由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内网、办公资源网组成郑州市政务网络。电子政务外网已覆盖全市16个区县(市)的187个乡镇办和194家市级部门单位;电子政务内网已覆盖全市99家市直党政部门;办公资源网已覆盖全市16个区县(市)和207家市直单位。
同时,加强建设“人、地、物、事、情、组织”六要素数据库,已归集各类数据4.62亿条,匹配1164万户籍人口、112万栋建筑、522万间房屋、45万个单位组织,实现了“人进户、户进房、房进网格”。
数字化转型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
数字已在潜移默化中全面融入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城市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而城市管理事无巨细都关乎民生福祉。
郑州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数字化转型的出发点在人民、落脚点在人民,用数字化创新实现好、发展好数字化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数字化服务人民水平得到新提升。
近年来,我市通过城市大脑建设引领带动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城市数字化水平,取得了积极成效。面向广大市民提供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的“郑好办”APP,累计上线服务事项2499项,注册用户超1800万人,日活用户超50万,掌上办件量560.6万件,办结率达99.8%。“亲清在线”发布1117条惠企惠民政策,其中110个政策支持线上全流程办理,累计兑付资金59.85亿元,惠及企业1.1万家;免申即享类政策10个,累计兑付资金1.3亿元。
同时,以“城市大脑”项目为抓手,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不断拓展新场景。城市大脑一期项目奠定了数字郑州的基础底座,二期一网通办、智慧停车、智慧矛调等23个系统在区县(市)推广应用。智慧停车方面,平台接入停车泊位43.66万个,成为我市停车管理和停车服务的重要手段。智慧医疗已汇聚937万人健康档案,实现病例互认,支持疫苗接种预约、查询。智慧文旅推出数字码上游,覆盖全市71个景区,语音导航景区53个,实现重点景区100%覆盖,结合互联网数据对全市22个4A及以上景区进行数字化监管。智慧环保,接入660个监测点数据,956家企业实现三网融合。电梯智慧救援系统已覆盖全市12万台电梯,实现对8000多部电梯运行状态的实时监管。
为建设全国数字民生服务高地提供支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我市还全力推动数字人才培养。积极推动校企合作,遴选优质师资和行业技术领军人才,依托25家试点院校和培训机构,统筹建立教材、师资、考试和认证“四统一”的数字人才培养工作体系。数字郑州产业生态联盟不断壮大,523家企业、2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3家投资机构、10家产业园区加盟,加速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转型发展。
市大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聚焦党的二十大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赋予“数字化转型”战略的使命任务,为建设全国数字民生服务高地、数字治理高地、数字产业发展高地提供有力支撑。持续推动《郑州市“十四五”大数据发展规划》和《郑州市数字化转型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实施。
未来五年,努力让我市大数据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市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基本实现。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完成,数据资源市场化配置水平显着提升,数字经济发展体系相对健全,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城市数字化治理能力和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持续跃升。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发生显着变化,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郑报全媒体记者 袁帅 通讯员 赵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