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塔 • 凝视你的时候我总是满含深情

客家郑州之窗2019-12-03 11:04:19

微信截图_20160825150838.jpg

  二七塔,尽管没有重庆解放碑般周遭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所环绕,尽管没有成都春熙路孙中山塑像旁被熙熙攘攘的时尚人潮所簇拥......

  历经风雨,她曾经美丽的倩影已经渐渐吸引不住本地居民徜徉驻足的脚步。但是,每当我开车驶过,远远看到她的时候,却总会久久凝视、目光灼热、充满深情。

  因为,她是我儿时记忆里代表郑州最骄傲最经典的恢弘地标。她是我现如今停下匆忙脚步回望人生来程剧情里,永远的霓虹背景。

  实际上我已经记不清她是何时重装诞生。但是,这个美丽的姑娘,自童年记事起,就牢据了我记忆岛屿中那座永远的深水码头。

  虽然现在的郑州人,已经很少去二七塔附近逛街购物,而我,也至少二十年没有登上过她的塔顶。

  不过和郑东新区CBD内的大玉米相比,我们依然会把她作为最亲切最传统最典型最正宗的郑州印记来铭记。

  这份浓浓情感,我们会深深的筑在心底。根本不会,也不屑于和没有伴随过她美丽生长的那一拨又一拨涌入这座城市的新居民们谈起。

  抒情完毕,开始正题。

  虽然我是西郊长大的孩子,但是,在我少年的时候,就曾经无数次登上过二七塔。这是因为,父亲当年就在她旁边,那座曾经傲视同行恢弘壮观,现如今拆除殆尽、不复存在的二七宾馆工作过好几年 。

  父亲是部队转业干部,之前在湖北随县的高炮71师服役多年。1975年,当时主政郑州的组织机构叫做市革委会。市革委会下属的安置办,把那年转业的,没有人脉背景的15名营连职军官安置到了刚刚落成的,拥有八层楼高的二七宾馆工作。

  二七宾馆隶属郑州市服务公司管辖,是大集体性质,社会地位偏低。这自然就招致了转业干部们的强烈不满和持续申诉。之后几年,尤其是到了改革开放之后的1979年、1980年,市直机关干部缺乏,15名转业干部被陆续调走,安排到了金融、政法等相对较好的部门。

  父亲就是这期间调入郑州市公安局政治处的。这人生重要的一步跨越,要感谢父亲曾经的老领导和老战友,时任郑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后来接受组织任命重新入伍,担任新组建的武警郑州市支队首任支队长的张友仁伯伯的鼎力相助。

  那是个充满质朴温情的年代,父亲感谢老战友张伯伯的礼物,仅仅只是两把香蕉(张伯伯后来离休,几年后因心脏病不幸去世,祝福他老人家在天国幸福安康)。

  父亲在二七宾馆工作时,经常值班。我也就得以常常在假期在周末坐1路公交车到火车站,然后走路从东方红影剧院拐到正兴街,去父亲单位玩儿。

  那几年,二七塔真是没少去爬。花几分钱买张票,“亢吃亢吃”爬到二七塔的最高处。举目望去,周围最高的建筑就是二七宾馆。二七塔似乎和二七宾馆比肩,高度差不多,当然了,还是二七塔个子猛点儿。

  虽然二七塔是为了纪念二七大罢工中殉难的烈士而建。但是,纪念该事件的图片文字却大多在位于德化街的二七纪念堂展出。记忆里,二七塔倒是经常举办书画展。

  有一次和父亲登二七塔,那里正好有个书画展览。父亲指着其中一幅画给我讲解,我抬眼望去,画的是几头毛驴。父亲说,该画家叫黄胄,擅长画驴,全国有名。

  那个时候,四人帮已被粉碎,国家经济氛围趋向温和开发。此类画展,大多数是由分布全国各地的国营文物商店牵头举办。展览的同时,还可以明码标价售卖。

  这幅毛驴图,我记得清楚,画轴下面曲别针夹个标签,标价70元。父亲在部队的时候喜欢摄影,120、135相机手里都有,算是和艺术沾点边。

  直觉他肯定是喜欢这幅画,不过当时的70元,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我脑海中甚至都已经浮现出把毛驴画拿回家后,母亲大嗓门训斥的生动场景了。此事的结果是,父亲把黄胄的画盯住看了半天,在唉声叹气中悻悻作罢。

  那个年代,娱乐休闲除了看电影。木有电视木有电脑木有手机,更木有现在奴役控制我们日常思维和生活的微信的存在。所以,目光所及的有趣事物,因为是亲身经历,总是会深刻的留存在我们的脑海中,久久不愿褪去些许痕迹。

  而且每每提起二七塔,我脑海中顿时就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往事。擦哦,难道这是自己真正的告别青春岁月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吗?

  二七塔毗邻二七宾馆,北边是二七路西边是解放路,南边德化街西南正兴街。那个时候人民路好像还没有完全打通,现在顺城街北下街那片的背街小巷里,经常会遇到推着独轮车贩卖五香垛子牛肉的回民大叔。

  切几毛钱薄薄的垛子牛肉,夹到刚出缸炉、烤的热气腾腾的芝麻烧饼里,一口咬下去,发酵面香椒盐香芝麻香,混合着五香牛肉的浓郁肉香,能把少年时期总是饥肠辘辘的我,心满意足到口水满腔热泪盈眶。

  顿时,我就调低了人生奋斗的目标,常年能有缸炉烧饼夹垛子牛肉吃,吾心足矣。啥远大目标宏伟理想,统统都皐蛋吧。

  二七宾馆西侧是解放路和正兴街的交汇处。我曾经在正兴街上遇到过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在马路边沾水写大字,还辅导了几个中学生在练习。二七宾馆里父亲的同事叔叔告诉我,这是个书法家,叫唐玉润,是附近中学的老师。

  德化街里不但有蔡记蒸饺馄饨,走到尽头处还有二七纪念堂。许多老电影我都是在这里看的,光印度电影《流浪者》,我就看过好几遍。那首主题曲朗朗上口旋律动听——阿巴拉古、阿巴拉古、牙噶几西米……

  第一次喝啤酒,就在德化街的蔡记。那年父亲老部队的团政委来郑州接新兵,住到了二七宾馆。父亲请他们一行去蔡记吃蒸饺喝馄饨。看着大人们吃着蒸饺喝着塑料杯装的散啤酒些带劲晃,少年的我,有点跃跃欲试。

  父亲的战友、那个政委伯伯向服务员要了个小碗,给我倒了大半碗。我一口喝进去,那种用语言无法言表的奇怪口味,顿时令我反胃干哕。在大人们得意的笑声中,我算是和啤酒结下了怨,至今都不是太喜欢喝啤酒。

  1976年清明节,二七塔下纪念周总理的花圈堆到了三层楼高。年少的我也围着二七塔看热闹,还读到了许多贴在花圈上纪念周总理的诗歌。

  后来一个参与清理花圈的工人和纪念周总理的群众发生了争执,被围殴捅死在距离不远的二七路上,成为了至今回忆起来都要叹息一声的小人物的悲剧。

  作为郑州典型的地标性建筑,二七塔不但承载了长辈和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思绪和难忘记忆。她还曾经无数次的出现在和郑州有关的,当年流传甚广的各类商品上。

  多年前,郑州酒精厂出产的“郑州大曲酒”,瓶标和商标就是二七塔,风靡一时。各种毛巾、茶缸、脸盆、书包、文具盒上展现的二七塔的熟悉标志,也深深的镌刻在我们这些老郑州的脑海中。

  尤其值得骄傲的是,当年郑州油漆厂出品的双塔牌油漆,历经改革开放多年的风雨磨砺,如今依然娇艳绚丽,产品行销祖国大地。

  即便经过认真回忆,我也理不顺二七塔上整点报时中间,东方红旋律的演变过程。不过,每当我在二七塔附近经过,听到那悠扬熟悉旋律响起时,我往往会慢下了脚步,或者驻足聆听,内心总会涌出深深感动。

  这个优美旋律,竟然已经伴随我走过了那么久远的岁月。所以嘛,我真的真的与将郑东新区CBD那个标志性建筑“大玉米”当作自己故乡印记的那一拨人,说不着啊。

  如今的郑州,发展日新月异。大拆大建嘈杂喧闹中,城市的版图也在快速扩大。多年前温馨安静的郑州,多年前簇新壮丽的二七塔,多年前年少无知的我,也只能在睡梦中偶尔梦回,醒来怅然。

  姑且不论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郑州,历史是如何悠久,单说1954年省会从开封迁郑算起,郑州作为省会城市,也不过只有一个甲子,与许多建城数百年历史的城市相比,实在显得年轻。

  作为移民二代,我们确实已经把郑州当作了自己精神上的故土家园。这或许会让那些没有郑州成长经历的新郑州人感到不理解。但是,我们又何曾吐槽过你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亲爱家乡?

  虽然同在一片蓝天之下,我们却有着不同的儿时记忆,我们经历着迥异的成长氛围,甚至连语音都有着遥远的距离。请不要把我们的怀旧情怀当作是对你们的排斥或者不屑。不过话说回来,你要真的这样想,我也只能呵呵了。

  大卫城已经营业一段时间了,这个建于河南省人民剧院原址基础之上、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的商业航母,在10楼的美食城里好吃的去处不少,爱美食的我当然会频繁去品尝。

  原本开车会从二七路的入口进入他家的地下停车场。现在,源于对二七塔的深深热爱,我往往会选择走西大街解放路民主路,经泰康路进入大卫城。

  因为,从西大街开始,就可以远远的凝视美丽的二七塔。跟随着滚滚车流,逐渐的靠近她。这时,我的心里会感到温暖,我的目光会逐渐炽热,我的心情会有那么一丢丢的颤抖。我忍了又忍,还是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喊一句:

  二七塔,你这美丽的......大姐,多日不见,看住咋还是恁带劲啊!听

  未完待续……

 

  ►瓦尔特原名张锐。河南日报时尚工作室主任,发表过多篇有关腕表知识、品牌、点评的评论与文章。并以自己自小生活的西郊为素材,写过多篇关于郑州西郊往事的回顾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