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西行30公里 沧海桑田的伏羲山  

遇见郑州遇见郑州赵慎珠2020-02-11 19:11:37

    

出郑州市西行约30公里,就是远近闻名的伏羲山。那山并不雄伟,却也峡谷幽深,峭壁陡立。中国最古老的地理书《山海经》描述它:“泉水欹危,映带左右,晨起伏而凭之,烟霞弥漫,万顷茫然,峰峦尽露其巅,烟移峰动,如众鸟浮水而戏……天下奇观也。”

  伏羲山是嵩山东北向的余脉,东西绵延50多公里,横跨新密、登封、巩义、荥阳四个县市,曾有“鸡叫听五县”(旧有汜水县)的说法。

  古往今来,兵家必争;史海钩沉,多被瞩目。谷深、涧幽、泉清、林茂……一段段史实,一个个传说,连同自然景观相互交织,渲染成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卷。

  石林峡谷 留存伏羲文化

  清晨,一夜暴雨初放晴。

  山峰云雾缭绕,随着天际边放射出的一道红色光芒,一座山顿时斑斓了起来。沿盘山公路上行,山间郁郁葱葱,一棵棵老槐、野桑和皂角树在眼前闪过,一只只飞鸟在山谷间雀跃翻飞,欢声如歌。

  一道绵延的山梁,人称双牛山。山梁西部,有一处平坦高岗,就是红石林,海拔900米的高岗上,草长莺飞,青翠遍地。

  红石林因山上的红色砂岩石而得名。穿行在山崖间,清脆的水声泠泠作响,一道清溪,泻入深涧。

  

 

  红石林

  石林的东、南、西三面,山崖交错,怪石林立。崖壁上的绿色植被,或浓或淡,点缀山间,为山峰平添几分妩媚。阳光下,草木苍翠欲滴,岩壁赤色如霞,沟壑幽深纵横,嶂崖美如画屏。

  红石林的西北方向,大约8公里处,就是伏羲山大峡谷。

  峡谷自北向南延伸蜿蜒如龙,全长5公里,谷深二三百米,终年流水不断。峡谷两岸,危崖峭壁;梯形台地上,灌木丛生;峡谷内空谷鸟音,满目叠翠;潜龙潭深不可测,鱼儿悠闲。绚烂河床,九曲十八弯;怪岩峭壁,姿态万千。

  伏羲山管委会旅游办主任慎广建说,这里到处流传着伏羲、女娲的故事。三皇(天皇、人皇、地皇)山上,就有群众建立的三个庙宇:天皇山,祭祀盘古,有盘古庙,在伏羲山西北部巩义境内;人皇山,祭祀伏羲、女娲,在伏羲山主峰新密钟沟村的始祖山上;地皇山,祭祀神农氏,有祖师庙,在伏羲山东部的香炉山上。它们表达着村民心中的一份虔诚。

  拾起一个红色石块细看,满是深浅相间的纹理。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天义讲解,伏羲山属于嶂石岩地貌。10多亿年前,这里被海水淹没,沉积了巨厚的碎屑岩和石英砂岩,后来又历经漫长的地壳运动,沙滩含铁砂岩经过复杂的变质、变化,才成就了今天的嶂石岩景观,它的特点就是:丹崖、碧岭、奇峰、幽谷。

  战国争雄 魏国修筑南长城

  伏羲山起伏延绵,它的东端与横岭之间,有一道狭长的山谷,正扼守在荥密的交通要道上,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新密尖山风景区与米村镇交界处,密密匝匝的野草间,一段青石垒砌的连绵城垣,清晰可见。顺着山间陡坡向上300多米,一座石砌的寨堡闯入眼帘。石墙盘踞山巅,寨门居高临下,城头布满垛口、射孔。石寨堡内,一间间石屋基址在离离荒草中杂然分布。历史的风霜浸透了冰冷的石墙,似乎稍一触摸,就能感知从前。

  

 

 

  古寨堡寨墙(局部)

  慎广建说,这里保存的,是战国时期魏长城中的南长城遗址,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战火连绵,硝烟不断。各诸侯国纷纷划界分疆而守,保卫国土的安全。他们有的以河堤为防,有的沿山岭置障墙,修建长城以自卫。

  《淮南子·说林篇》中记载:“秦通崤塞而魏筑长城也。”魏国为了防御西邻秦国越过函谷关入侵,先后修筑起长约100公里的南长城和洛水之滨的西长城。《后汉书·郡国志》记载,魏国在中原大地上修筑的南长城,“经阳武(今原阳县东南)到密”。

  

 

 

  南长城从原阳县开始(战国时期,黄河河道在原阳以北),沿东南方向至郑州东部的圃田泽,而后折向西北,经荥阳进入密县。

  留存至今的这一段,北起荥密交界处的香炉山,南到新密的茶庵村北,长约5.8公里。

  遗址所在地,在战国时期属于韩国,近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它“此韩长城也”。现代学者考证后提出,这段长城,当时由魏国人龙贾率师修筑,以魏国为主,它该是魏长城。

  遗址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最宽处1—2米,最高处3—4米,是古人利用山脊、陡坎作为基础,用青石垒砌起来的,在特别险要的地方,还留有设防工事。据考证,它是目前战国长城遗址段落,也是修筑时间最早的长城之一。

  挺进豫西 皮定均威震敌胆

  伏羲主干公路向南行,是四面环山、风景秀丽的田种湾村,小村北连荥阳,南接登封,西通巩义,东达新密,处于交通要冲。

  沿一条小路,经一条小溪,在一片林木的浓阴中,一座坐西向东的宅院,赫然眼前。它,是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队”司令员皮定均的工作旧址。

  迎面南北走向的五孔窑洞,看上去高大坚固。窑洞正面墙体,建有灯台三座,三个拴马石呈阶梯状逐步上升,寓意为步步高升。

  

 

  皮定均工作旧址

  伏羲山旅游区工作人员说,窑洞修建于清末年间,原来是田种湾村地主王狐狸的私宅。窑洞的建筑材料,均来自山上的青石灰石,两层都是石木结构,长8米,宽17米,窑洞深8米,高6米,中间用木板层隔离。

  窑洞依山而建,巧妙利用连山石,凿出一个石梯,用于上到二楼。五个窑洞孔孔相连,并设有三个暗道,直通山顶。据说,有一次敌人从大路上过来,皮定均就是顺着这暗道顺利脱险,到达了后山。

  新密市宣传部副部长李绍光讲述了一段红色往事。1944年8月,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队在司令员皮定均、政委徐子荣的带领下,挺进豫西,9月6日到达密县,开展革命。

  当年12月,在田种湾一带,国民党匪徒刘邦俊、李群英部,凭借险要地势和坚固工事,袭扰部队,与八路军对峙,还残忍地杀害了八路军谈判代表。皮定均派参谋长沈甸之,带侦察员化装成药材商人,上山对敌驻地进行了周密侦察。

  

 

 

  12月22日,皮、徐支队与国民党起义的任新智支队共200余人,兵分两路,凌晨时顺着山上的小道摸上田种湾,包围敌人,经历一场激战,擒敌60多名,缴获枪支50余支,全歼了杀害八路军代表的尖山乡大队20多人。

  随后,田种湾成立了密北抗日民主政府和密北独立团。密北抗日根据地建立后,群众踊跃参军、参战,掀起了抗日斗争的高潮。

  当年,皮定均在山坡上亲手栽植下一棵柏树,以示纪念。70多年匆匆而逝,一棵幼苗早已成为苍翠挺拔的参天大树。树下生活的村民们,从来没有忘记“皮总”,他们有说不完的往事。

  今年5月10日,皮定均之子、全国红军小学建设理事会副理事长皮国湧,来到田种湾村的中原豫西抗日纪念馆。他在皮定均工作旧址的五个窑洞里,徘徊良久。离开时,他为纪念馆捐赠了一杆皮定均使用过的猎枪。

  兴废沉浮 寨堡神秘莫测

  站在红石林的高岗上,眺望远方,一个个围合而成的大圆圈,清晰可辨,分布在多个山巅之上。工作人员讲解,这些环形的古寨墙,大多建于明代和清代。

  刘寨镇80多岁的王衍村老人说,历史上,新密岗沟相连,地形复杂,寨堡林立,星罗棋布。1932年《河南教育月刊》刊发的《密县教育视察报告》一文说:“该县境内人民所筑寨堡甚多,谚云:‘九里十三寨,八里一道沟’。”

  古寨堡在全县多有分布,仅伏羲山就有著名的香炉山寨、仙人寨和鸡笼寨等。

  巩密关村附近山顶上的周家寨,是山上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寨堡。寨墙内,是几个足球场大的平地,荒草丛生,巨大的石块如同从地下钻出,高低不平,当地人说是房屋倒塌后留下的痕迹。残存的基址鳞次栉比,可以想象当年寨垣内民宅密布的景象。青石垒砌的古寨墙北边,设有寨门,下临山谷,由新密进入巩义的公路,就从山脚下经过。

  《新密史语》一书中提到,散落在伏羲山各个山峰上的古寨堡有30多座,各自构成了完备的防御体系,堪称一个丰富的古寨堡博物馆。

  寨堡经历过什么样的兴废与沉浮,又发生过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越来越多的人们,正将目光停留在这里,试图去揭开那一层神秘的面纱。

  古寨堡孤寂清冷,山野小径边的“农家乐”小院热闹非凡。餐桌上摆满了各种农家菜品,小桌旁围坐着休闲的人,他们谈论着山间见闻,生活乐事。好客的山民向人们微笑招呼,邀你去推磨磨面,纺线织布,锄地拔草,感受农桑之乐。

  夕阳下,石墙石瓦的房屋,几头老牛,一群小鸡,还有房前屋后几方油绿的菜地,山野间,一切生生不息……

  (绘图/王伟宾 摄影/赵慎珠)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