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城市中的“小海綿” 會“呼吸”的校園和社區

圖片新聞中原網2021-06-04 19:39:34

 

  中原網訊(張思沛)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通過“呼吸”的方式,將雨水用“活”。從社區到公園再到大學校園,作為城市的小單元,它們就像是一塊塊“小海綿”,當“小海綿”多了,整個城市才能“自由呼吸”。

  6月4日,記者來到了鄭州財經政法大學(鄭東新區校區),探訪關於海綿型校園的節水“秘密”。

  進入校園內,波光粼粼的景觀湖引人注目,湖邊有不少學生休憩、學習,在校園內成為一道風景線。 “這個景觀湖,除了裝扮校園,它還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雨水收集庫。”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後勤處的工作人員張傳峰說,通過沉水植物種植、底棲生物和魚類投放、挺水植物種植、優化調整等各項措施,增強水體自淨能力,吸收降解水體中的汙染物,從而實現湖水淨化,且周邊有連通的雨水井,下雨時可有效收集雨水。

  

 

  大學校園因為人口密集,用水量大,校園內的廢水利用就極為重要,那么,學生宿舍的洗漱用水和浴池的洗浴廢水最後都去哪了?

  張傳峰指著學生宿舍樓下的草坪道出了廢水利用的來由,他說:“這塊草坪的下面‘暗藏玄機’, 這下面都是一個個蓄水池。”

  據了解,學校目前建成的中水回用系統,在浴池周邊和學生宿舍樓周邊分別建設有中水收集池。對學生宿舍的洗漱用水和浴池的洗浴廢水進行收集,沉澱、過濾、處理,循環使用,處理後的中水用於宿舍廁所沖洗、校園綠化、道路沖洗使用,從而達到節水功效。

  記者在采訪中看到,校園內一步一景,綠色植被令人心曠神怡,草坪中的智能噴灌讓人眼前一亮。張傳峰說:“校園內采用的是智能霧化噴灌,可以根據溫度、濕度等指標,最大程度利用水資源進行灌溉。”

  據了解,校園內部還建造了雨水花園、透水鋪裝等海綿設施,最大程度上將雨水用“活”。

  

 

  “會喝水”的小區 讓每一滴水都不浪費

  走進位於萬安街的永威東棠小區,在小區道路、綠化草叢、雨水花園等處處存在著節水的“玄機”。

  小區物業的工作人員許潔告訴記者,昨天的大雨並沒有影響到小區的出行,通過下凹綠地,雨水花園等,迅速將雨水儲存起來,留待後續進行二次利用。

  記者看到在小區內還配備了雨水收集池,將小區的雨水集中收集至池內,沉澱好的廢水經過加壓後,用於小區的苗木澆灌或補充水系用水,科學有效地補給了小區的綠化、水系用水,從而達到了廢水二次利用,節約了小區的水資源。

  

 

  另外,小區內通過鋪裝透水性良好的透水磚設施,實現最大化的雨水收集和滯留。讓每一滴水都不浪費。在室外景觀水池處,記者也發現了不少巧妙的節水小細節。“地磚都是下凹的形式進行設計鋪設的,這樣一來下雨時就能夠將雨水直接彙入綠化蓄水池,一點都不會造成浪費。”許潔說,旁邊的綠化帶周邊也通過透水磚、植草溝等方式,最大化的來收集儲備雨水,以方便此後的二次使用。

  

 

  當提及關於社區的節水措施時,市民陳女士說:“之前以為節水進社區,就是以張貼公益廣告的形式來告知大家,而如今的節水措施更加科學化,沒想到小小的社區也‘隱藏’著節水大學問。”海綿城市、健康水循環、綠色社區......建設節水型城市措施越來越多,讓雨水成為小區市民生活環境的鮮活元素,進一步循環用作綠化灌溉及水景景觀,讓水在小區中的遷移活動變得多元化。